苏东坡的“鄂州文脉”(中)

苏东坡眼中的鄂州“吉祥三宝”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8-07-25 语音:播放
“菩萨泉、潘生酒、东坡饼”,应该说,这是东坡先生送给鄂州的“吉祥三宝”。
  当年,苏东坡在鄂州对此爱之不舍,或吟咏讴歌,或亲口品尝,或广而告之。这样的文化名家举动,不要说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对商机效应是可以推波助澜的,就是在北宋那个年代,苏东坡动笔拿出来的文字,都是被人以能吟诵为荣的。
  宋人朱弁在《风月堂诗话》中云:“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其“粉丝”上至皇室,下至平民,连宋英宗的高皇后,乃至她的儿子宋神宗,以后的徽宗、高宗、孝宗,都是苏东坡诗文的忠实“读者”。
  苏东坡贬谪黄州,能这么看重鄂州山水风物,这不得不说是鄂州的“福分”。他贬谪黄州不久,其友人杜沂游了鄂州西山,就特意灌了一瓶菩萨泉水送给他。苏东坡细品了,夸赞这菩萨泉水可与唐代茶圣陆羽评定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相媲美。不久,苏东坡来到西山,特地对“上为千牛乳,下有万石铅”的菩萨泉进行实地考察,竟用“泉水白而甘”“泉所出石如人垂手”等语言,对菩萨泉水的色、味和泉石的形状进行了准确生动描述。
  有一次,他陪弟弟苏辙一起游西山时,又专门向远道而来的弟弟介绍了菩萨泉,弟弟苏辙当即盛赞菩萨泉:“清泉类牛乳,烦热须一掬。”苏东坡还对菩萨泉这个说法的来历进行过细心考证,认为晋代武昌太守陶侃曾经赠送给寒溪寺一座文殊师利菩萨金像,当时可能就供奉于这泉穴中,因而得名“菩萨泉”。
  后来,苏东坡又曾以菩萨泉水代酒,为友人王子立送行,并写下了《酌菩萨泉代酒送友人王子立》:“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其诗其情,写得格外洒脱。
  对“菩萨泉”如此推崇,对“潘生酒”也情有独钟。本土诗人潘大临一家寓居鄂州樊口,以卖酒打鱼为生,那时候,樊口“潘生酒”名噪一时。
  苏东坡很荣幸熟识潘大临这位“酒友”,他在《与秦少游书》中介绍:“樊口有潘生,酿酒醇浓。”每次泛舟渡江,他都会到樊口,进潘家酒肆,品武昌鱼佐“潘生酒”,与潘大临悠悠对饮,尔后载酒上西山。故而,他写有“忆从樊口载春酒”的诗句,又使“潘生酒”生发出“樊口春酒”的美名。
  苏东坡还与潘大临叔父潘丙交往甚密,他去麻城岐亭,潘丙等朋友专门送其到女王城东禅庄院;后来到郊外寻春女王城,潘丙又与相伴而行。在他的《东坡八首》之七里,他专门写其到黄州新结识且对他帮助颇大的3位朋友中,开篇写的就是潘丙,即“潘子久不调,沽酒江南村”。苏东坡后来离开了黄州,他还多次写信给潘丙,对过去给他多方面的帮助致谢,称:“某向者流落,非诸君相伴何以度日?”并把修整雪堂、茸治东坡、留意乳母坟等事务托付给潘丙,可见其交情深厚。
  苏东坡贬谪期间,能自我超脱,实为不易。当初,他第一次闲游鄂州西山,就曾在灵泉寺里歇息。寺僧对名扬天下的苏东坡十分敬重,以菩萨泉水烹茶,又拿寺里特制的香油麦面炸饼招待。此饼可不经发酵就自然酥松,清香脆美。苏东坡一饱口福,便询问其制作技法,寺僧告诉他,奥秘就在西山的菩萨泉水。后来,苏东坡每次来西山,进灵泉寺,寺僧都以饼相待。直到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湖广总督官文来游西山,灵泉寺的住持僧宏儒也以灵泉茶、东坡饼招待,官文品后问饼何名?宏儒答道:“东坡饼。”官文听罢来历,性情所至,即呼侍者拿来笔墨,为之题句:“门泊战船忆公瑾,吾来茶话续东坡。”
  可见,从菩萨泉,到潘生酒,再到东坡饼,都有苏东坡直接的人生烙印和岁月回想。
  苏氏兄弟相约鄂州西山游
  苏东坡与鄂州和西山有缘,他又特别把鄂州西山向弟弟苏辙推介。苏辙正好想来黄州和鄂州看看自己的哥哥。元丰5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苏辙由应天(今河南商丘)判官谪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赴任途中恰好经过江州,便专程绕道来黄州探望阔别几年的哥哥。
  异乡相聚,苏东坡喜不自胜,迅即带着苏辙过江同游西山。
  这一次,苏辙专门写了《陪子瞻游武昌西山》一诗,他在诗中自称:“千里到齐安,三日语不足。劝我勿重陈,起游西山麓。”意思是说,两兄弟久别重逢,有很多话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哥哥提议,不要再说了,我们还是一起去西山走走吧。兄弟之情,难以言表,一切都在不言中。这一次西山之游,对苏辙来说,实在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临下山时,他还余兴未尽,颇为遗憾地表示,若下次有机会重游西山,他一定要带上棉被,以方便在西山上入宿,与苏东坡首次登西山时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前,苏东坡多次游历西山,他对西山的景观和历史非常注意研究及考证。尽管当时他在黄州的生活境况也很艰苦,但他为西山的先贤遗迹和人文景观修缮乐于慷慨解囊。
  有一次,他登西山吴王岘,看到那里有座废亭子,他考证是三国孙权遗迹,便捐资助其重修,并取“羊肠九曲”之意,为其命名“九曲亭”。而这一次,苏辙来看哥哥,又有幸同游西山,一睹重修的“九曲亭”风采,感言道:“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由衷表达了对哥哥慷慨解囊修亭子善举的敬重。
  也就是苏辙的这次西山之行,看到了九曲亭,便写下了《武昌九曲亭记》这篇难得的美文。
  至今,苏辙的这篇美文,与其兄苏东坡的《武昌西山诗》一并镶嵌在九曲亭中,被南来北往的游客来此歇足品读,成为鄂州西山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标记。(庞良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