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书香心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1-05 语音:播放

□王友燕

  转眼花甲年,尝尽苦和甜。

  青少时穷困,老来病绵绵。

  沉舟不畏惧,病树盼春天。

  多磨炼意志,拼搏造福全。

  光阴分秒惜,学余览名篇。

  临池四十载,名利放一边。

  从不迷权贵,更不贪金钱。

  品立梅以上,格在竹之贤。

  谁知吾心事,天地共枕眠。

  这是汀祖镇洪山村1组石家边湾村民刘义民在自己60岁时,写下的心路历程。石家边湾是小洪山脚下散落着的一个很小的古村落。

  刘义民,字碧涛,1941年,他出生在石家边湾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爷爷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每天早出晚归不辞辛劳,让6个儿子都走进学堂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知识。

  从小受爷爷和家庭的影响,刘义民特别喜欢读书。小学毕业升进铜灶中学(原鄂州十一中),读完初中后,又顺利考入了三江高中。

  那是1963年的春天,在三江高中,他开始学习古体诗词创作。一天,他在铁山旧书市场偶然看到一个书摊上,有一本由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黎锦熙所著的《汉语词典》,顿时爱不释手。一问摊主,才知售价不菲,需要5元钱,相当于他当时半个月的伙食费。他想都没想,立即摸出兜里父亲给他的5元伙食费,毫不犹豫将字典买了下来,然后步行几十里路到学校。

  命运从不亏待任何一个努力向上的人。1964年,刘义民从三江高中毕业后,回到老家张铁大队小学教书,又先后调到石桥水库管理处和公社广播站上班,到汀祖机械站加工厂当会计。

  1967年,父亲生病去世欠下2400元巨款。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一夜狂风暴雨,家中借钱翻修不到2年的3间土砖瓦房子屋顶上的布瓦全被掀飞,并碎了一地。原本就不牢固的墙体,也被风吹雨打得歪斜。堂屋、房间、厨房地上到处是积水,只好借钱再盖新房。

  为还清欠款,他努力工作和生活,日子虽过得十分清苦,但他从没有放弃学习。每天中午别人睡午觉,他就练习书法和绘画,晚上经常读书学习到半夜。当时农村条件比较差,经常借不到文史之类的书阅读,他便请同学或朋友帮忙到武汉等大图书馆借书学习。

  因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区里和镇领导见他不仅水电技术好,而且文笔不错,毛笔字也写得特别漂亮,便经常请他帮忙写汇报材料、标语等。1971年,他被市水电局招工时看中,去了工程队工作。

  1997年退休后,刘义民到中国书画大学与北大书法专修班函授学习,后来加入市书法家协会和中国书画家协会,现为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笔记、日记写了几十本,并著有散文、游记、村史、家史等几十万字。先后参加海峡两岸,新中国成立40周年、50周年书画展,中国书法美术作品赴澳展,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法展和中华名人书画展等。

  从2001年开始,退休后的他发挥余热,免费教授一些书画爱好者和邻居、朋友的孩子学习书法及绘画,其中有不少人在参加各种比赛中获奖。不仅如此,多年来,为激励村里的孩子们努力读书,不论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他都要亲自送上红包鼓励。他的老师卢松江知道后,特送来一副对联:“含光晦趾行高义,被褐怀玉作秀民。”

  如今,刘义民家中收藏有古典诗词、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中外名著等书籍,以及名家字帖、书画等近万册,儿孙们从小耳濡目染,受他影响也爱上了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喜欢阅读和书法。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每当拿起书本,已80岁的刘义民仍像个天真可爱的小孩一样,手不释卷,满脸幸福和喜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