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晨
“只要你看了《长安三万里》,我们就是好朋友!”若要评选这个暑期档最火爆的电影,168分钟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每一帧都再现出盛唐的繁华。
8月5日,《长安三万里》主创团队来到鄂州,和影迷朋友一起游西山、登武昌楼、观长江第一阁,一起吟诵诗词,探寻诗仙李白千年足迹,品味“风流在鄂州”。尽管电影里没明确提到“武昌(今鄂州)”,但李白泛舟长江,用诗记录了他与武昌(鄂州)的缘分。
电影中的主角,唐代诗仙李白,绝对是古代诗歌界中的“顶流”,这位文学巨匠也曾多次来往今天的鄂州(唐代武昌),并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
1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这首被许多鄂州人熟知的诗,大约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八月间。彼时李白因“永王事件”牵连囚于浔阳(今九江)狱中,宣州刺史、江南西道采访使宋若思路过浔阳,他是李白好友宋之悌的儿子,李白曾经在宋之悌贬官到岭南的时候,送给他一首诗,诗中李白表达了对宋之悌的深厚友情,因此宋若思也相当敬重李白。
路过浔阳的宋若思同丞相崔涣一道营救李白出狱,出狱后,李白再次从军,随宋若思来到武昌(今鄂州)。
公元757年的秋天,时年57岁的李白又来到武昌,劫后余生的他与宋若思等人登上南楼赏月,皓月当空,一时兴起,便写下这首怀古之作。南楼便是鄂州的庾楼,庾公便是曾经镇守武昌的东晋名臣庾亮。
“五月入五洲,碧山对青楼。故人杨执戟,春赏楚江流。一见醉漂月,三杯歌棹讴。桂枝攀不尽,他日更相求。”——《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0年,当时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诗词中的关键地名“五洲”,其实指的是如今的鄂州。胡三省的《通鉴注》中写道:“五洲,当在今黄州、江州之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在今鄂州市燕矶镇、杨叶镇与浠水县巴河镇、兰溪镇之间的长江之中的几个沙洲,就是唐代的五洲。
诗名中的“黄龙矶”,应为龙蟠矶的代称。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年号就是“黄龙”,黄龙矶在鄂州,即今鄂州城区北畔江里的龙蟠矶。“蟠龙晓渡”是武昌古八景之一,这首诗既表达出李白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也歌颂了武昌碧山江水的美景。
2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送储邕之武昌》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的作品,大约作于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李白与友人储邕同游巴陵后,送储邕赴武昌。
武昌是储邕与李白曾游之地,却已阔别了三十年,李白思念好友夜不能寐,黄鹤楼的月色、武昌城的烟树,也令他想起三十年前与储邕郊游的情景。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从初游武昌至今已过去整整三十年了,眼下送好友前往,自己却不能同去,诗句中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以及对武昌这片故地的深切思念。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赤壁歌送别》
关于这首古诗,民间流传有两个说法。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那时候李白33岁,娶妻许氏客居湖北安陆已7年了,岁月蹉跎,建功立业的梦渐已远去。其间,游历湖北一带近10年,一次在武昌酒至三巡,谈起赤壁的故事,当场吟诵了这首《赤壁歌送别》,赠别韩朝宗。
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那时李白随宋若思从浔阳来武昌(今鄂州)。在这一特殊时期,重回这块曾经烽火炙热的土地,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喷薄的激情,借古喻今,相信官军必定扫平“安史之乱”,因而写下《赤壁歌送别》。
3
“……白采谣刻石,而作颂曰:峨峨楚山,浩浩汉水。黄金之车,大吴天子。武昌鼎据,实为帝里。时艰世讹,薄俗如毁。韩君作宰,抚兹遗人。滂注王泽,犹鸿得春。和风潜畅,惠化如神。刻石万古,永思清尘。”——《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
唐肃宗至德二年,李白出狱,在武昌遇到了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在来武昌的一路上,李白看到的都是“安史之乱”后破败的景象,让他感到异常沉闷无心诗文。可当他来到武昌后,惊奇地发现,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仿佛世外桃源。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经过重重走访,李白了解到韩仲卿在任职期间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施政才能,他一面办校兴学教化民众,一面以雷霆手段整饬流弊,打压权贵豪强。
在他的治理下,武昌百姓的生活富足安乐,在战乱之后数年间,人口就翻了三倍多,韩仲卿为官也十分清廉,两袖清风直至离任。
于是,很少为一个人单独作赋的李白,忍不住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散文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
“……夫子行迈,我心若何!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湖水悠沔,勖哉是待。共赋《昌钓台篇》,以慰别情耳。”——《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序》
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自庐山取道武昌,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站在武昌钓鱼台上,向西眺望江中沙洲上的景色,蔚为可观,遂与黄公“共赋《武昌钓台篇》”,写下了《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序》。
在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后,李白回武昌再度游玩钓鱼台,一时兴起,抒写了《送客归吴》一诗。钓台,在今鄂州西山东北麓,石临长江。传说中,武昌钓台其石如翼,展向江中,上可坐一二百人。每当长江涨水,惊涛拍岸,气势如虹。
当年,孙权在此石上大宴群臣。东晋武昌太守陶侃也常立于钓台观水军操练。
越千年,大江仍旧,诗丛觅踪,诗仙李白行走于武昌、伤怀于武昌、感悟于武昌的绮丽故事,值得我们去触摸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