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授在华师研讨会上认为《朱峙三日记》是一部“活化石”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10-30 语音:播放

  本网讯(通讯员石环宇)近日,“稗官野乘、足观世变——《朱峙三日记》出版发布与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桂子山,围绕《朱峙三日记》的形成、整理、出版与利用展开了讨论。

  朱峙三(1886年—1967年),生于清武昌府武昌县(今鄂州市)县城,原名鼎元,字峙三。朱峙三16岁考中秀才,后转习新学。辛亥首义前后,任《汉口中西报》《公论新报》主笔、《中华民国公报》编辑。民国期间,先后任黄安(今红安)县公署书记官,兼理司法。其后,在鄂城寒溪中学、汉阳晴川中学、湖北省第一师范等处任教。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爆发前,历任蒲圻县县长、黄冈县县长等职。抗战爆发后,随省府西迁,辗转宜昌、恩施等地。抗战胜利后,东归武汉,续任省府参议。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省参事室参事。

  7岁起,朱峙三开始写日记,至76岁因年老才罢笔,持续70年未曾中辍。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朱峙三亲历和见证了中国社会风起云涌的历史变迁。他的日记内容非常丰富,关注社会人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既有关于时事的大量见闻,也有由此生发的感想和议论。

  《朱峙三日记》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国林、朱峙三长孙胡念征整理,2024年2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共10册3864千字,入选“荆楚文库”出版工程。

  研讨会上,华师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从近代博览会史、教育史的角度入手,谈到了日记中值得考证的细节问题。他认为,《朱峙三日记》兼具学术意义与教育意义,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位辛亥老人的家国情怀,是一部“活化石”。接下来,不仅需要扩大对《朱峙三日记》的宣传,还要让更多研究机构运用好《朱峙三日记》。

  “《朱峙三日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近代史、家族史、基层社会史、荆楚地域史都大有裨益。”华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魏文享认为。

  武汉大学教授李少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艳国、江汉大学教授涂文学、湖北大学教授曾育荣、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锐、《湖北大学学报》副编审马建强等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就近代基层士人群体研究、士风变迁、武汉城市史、鄂州民俗流变、心态史、太平天国运动、日记史料特点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学者们对《朱峙三日记》的研究利用寄予厚望,并希望借此形成更多有关荆楚风格的学术成品。

  此次研讨会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出版社、近代史研究所主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