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州,有位“不安分”的年轻人用科技与情怀重新定义了“吃鱼”这件事。他通过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承和即烹即食的产品设计,让年轻人用很短的时间享受地道的味道。他就是憨实食品创始人,90后新农人肖研。
日前,在鄂城区杜山镇的加工基地,肖研正忙着整理厂里刚制作好的武昌鱼,为直播做准备。作为憨实食品的创始人,他身兼数职,“主播”是他最特别的角色之一。
“我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偶尔做做主播算是唯一的娱乐。”肖研大学就读播音主持专业,聊到创业契机,他回忆道:“一次外出用餐时,偶然尝到武昌鱼的一种独特做法,味道和家里截然不同。”之后,让家乡味道香飘全国的梦想,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2023年,正值后疫情经济复苏期,不少农产品滞销,渔民生活艰难。通过市场调研,肖研发现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武昌鱼,在鄂州的预制生制产品外销版图上仍有空白。于是,他与搭档一拍即合,在鄂州成立了憨实食品有限公司。“没有专业的人来做,我们就做那个专业的人。”
如何做好一条鱼?他们追根溯源,找到鄂州市武昌鱼烹饪技艺非遗传承人郑彦章,向其学习最地道的做法。他们立足本土食材与烹饪技法,打造出极具鄂州特色的味道。
而后,肖研积极“借智借力”,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的合作,将“三腌三晾”的古法工艺转化为数字化生产流程。2024年,憨实食品的武昌鱼以独家自创秘制配方,传承鄂州百年非遗腌制技艺,并针对大众口味加以改良,通过供应链公司、线上直播等渠道,走向全国各地。“鱼尾嘎嘎香”“非常新鲜,没有什么腥味”“好吃,已经是第四次回购了”……在网上,憨实食品的产品好评如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武昌鱼曾是先辈们赖以生存的“口粮”,如今则成为消费者心中的“情怀”。从“温饱鱼”到“健康鱼”,再到如今的“文化鱼”“小康鱼”,武昌鱼的演变见证了几代人的生活变迁。
憨实食品不仅传承了武昌鱼的制作技艺,还带动了周边近50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左右。这条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武昌鱼,正通过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与品牌升级,从传统水产养殖跃升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读书不是为了摆脱家乡,而是为了反哺家乡、建设家乡。”交谈中,肖研道出返乡创业的初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建设注入新鲜动力。同时也依托鄂州的资源优势,将武昌鱼的名片推向全国。”展望未来,肖研希望武昌鱼产业能够进一步促进渔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让这份“童年味道”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全媒体记者 沈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