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鱼:从诗词意象到城市IP的千年游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5-08-04 语音:播放

武昌鱼“活鱼到家”展厅。全媒体记者 胡战军 摄

无肌间刺武昌鱼。全媒体记者 胡战军 摄

  近日,从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传来喜讯,我市培育成功的团头鲂“华海1号”继2023年、2024年之后再次入选农业水产类主导品种。

  在7月30日至31日举办的2025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上,鄂州武昌鱼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全场“明星”,现场意向签约超300万元。

  武昌鱼即团头鲂,近年来的鄂州“超级网红”。它已从千年诗词中走出来,幻化成鄂州城市IP,在跳跃的银鳞波光中,化身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的使者,从水质清澈、水草丰美的梁子湖,经过蜿蜒九十里长港,游向浩浩长江,游向全世界。

  生态之美——

  守护千年基因传承

  武昌鱼的生态之美,最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科考中得到当地渔民的佐证。据科学网信息,1954年,鱼类学家刘建康在梁子湖进行鱼类及水生物研究调查活动时,想买点鲜鱼给大家“打牙祭”。看着渔民刚捕获的活蹦乱跳的各种鱼类,他问大家:“买点长春鳊还是三角鳊呢?”渔民却劝他买团头鳊,说这种鱼鱼肉肥嫩,好吃。外形区别在于,它嘴比较圆,背鳍第一根刺比三角鳊短些,有三条比较明显的斑纹。刘建康敏锐地意识到,渔民所说的团头鳊很可能在分类学上没有记载,遂安排做鱼类分类的易伯鲁等人细心观察研究。

  1955年,鱼类生态学家易伯鲁《关于鱼种类的新资料》论文发表,确定梁子湖当地渔民所称的“团头鳊”实际为鲂鱼,正式为其定名为“团头鲂”,故有“鄂州所产武昌鱼(团头鲂)才是真正武昌鱼”的说法。

  水产养殖,种苗先行。为保住这条“生态之鱼”的基因血脉,1993年,国家农业部批准鄂州建设国家级团头鲂原种场;2004年,该场升级为全国唯一以鱼类命名的国家级水产原种场。

  “与团头鲂结缘是在2008年,当时我担任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任务,在分配研究品种时,首席科学家把团头鲂的育种任务指派给了我。”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原院长王卫民教授回忆,团队从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这一江段的梁子湖、淤泥湖、鄱阳湖等湖泊里收集到680组野生团头鲂亲本作为基础选育群体,然后集中到鄂州的武昌鱼原种场,以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群体选育和鱼类亲子鉴定技术对团头鲂进行选育。

  如今,这里累计保存野生亲本9万尾,近五年向全国输送优质苗种14.5亿尾。武昌鱼原种场团队,将这座“水生诺亚方舟”打造成产业“芯片”的堡垒,守护着武昌鱼抗病性强、体态修长的原始基因密码。依托国家级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鄂州不仅建立了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而且通过提纯复壮、良种选育等技术,确保了武昌鱼的原种纯正。

  在守望种苗的同时,鄂州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武昌鱼母亲湖水质保卫战。

  武昌鱼对水质极度敏感的特性,可谓生态健康的“活体监测器”。作为武昌鱼的母亲湖——梁子湖,被誉为“化石型湖泊”“物种基因库”。1982年普查结果显示,梁子湖有鱼类127种,同时,这里水草丰茂,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构成天然净水系统。

  然而,武昌鱼与母亲湖的命运却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70年代后,涂镇湖、东井大圩、牛山湖等遭到垦殖,工业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频发,梁子湖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为重现大湖风光,2013年,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500平方公里、梧桐湖新区、红莲湖新区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实施退垸还湖工程,全市近20个圩垸永久还湖,还湖面积达18.58万亩。2016年,牛山湖与涂镇湖大堤爆破,分隔近40年后的牛山湖、涂镇湖终于回到梁子湖怀抱,武昌鱼产卵场得以恢复,全湖面积增至350平方千米。

  说起梁子湖的生态修复工程,不得不提“以草净水”工程。2021年,这项工程在梁子湖区试点启动,推广水草种植技术,引导渔民转型,管护“水下农场”。预计到2025年底,梁子湖区水草种植面积将不低于3万亩,到2030年底,区域内内湖大水面以及临湖1000米范围内精养鱼池等水域实现水草产业全覆盖。

  多措并举之下,近年来,梁子湖鄂州水域水质稳定在Ⅲ类。最新监测显示,2025年1至5月,水质持续向好,总磷浓度降至0.0415mg/L,较去年同期下降7.3%。

  当40余种珍稀鸟类重返湖区,年栖息候鸟超10万只时,野生武昌鱼种群又寻回它的原生家园。

  产业之兴——

  一尾鱼游出千亿产业链

  6月5日清晨,湖北海大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育苗池边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仔细筛选鱼苗、打包充氧,准备发往周边养殖户。公司技术负责人臧晓磊激动地说:“这批武昌鱼苗种是今年第三批订单,5000万尾鱼苗一周内就被抢订一空,销量比去年同期整整翻了一番!”他介绍,武昌鱼水花价格每万尾卖到40元,相比去年提高30%,仍然供不应求。

  2024年,国家级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并入鄂州市昌达集团旗下,成立湖北海大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近期,将有不同批次鱼苗抵达日本,预计全年出口量将突破500万尾。”市昌达投资控股集团湖泊管理公司董事刘鄂介绍,此次出口订单的达成,既是海外市场对鄂州武昌鱼品质的肯定,也是武昌鱼品牌“走出去”的重要突破。

  武昌鱼苗走俏的背后,是科技赋能武昌鱼产业腾飞的成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武昌鱼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以科技赋能产业“芯”动力。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成功培育出遗传性状稳定、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的团头鲂“华海1号”新品种,其升级版“华海2号”的选育工作已进入第三代选育关键阶段。

  而备受瞩目的“无肌间刺武昌鱼”正在开展100亩的中试试验。这尾承载着千年诗意的物种,正在中科院水生所的P4级实验室完成蜕变。这项突破使鱼肉可食用率从68%跃升至92%,一旦新种质性状稳定并获得国家相关认证,“鲂鱼多刺”难题终成历史。

  科技创新成果无疑也进一步推动了养殖户投身高品质武昌鱼养殖的积极性。早在2019年,在市科协协调下,王卫民教授带着武昌鱼新品种“华海1号”来到我市杜山镇余春花的养殖场。“新品种长得快,生病少,一年长一斤半。”余春花说,只有改良品种、降低养殖成本,才有市场竞争力。根据她的计算,一亩鱼池光卖鲜鱼就能纯赚1500元。有了新品种,余春花带领农民组建了鄂州市东港明天生态园,养殖面积扩大到300多亩,周边养殖户也越来越多。这里也建成了院士工作站,并且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固定联系点。专家团队定期来到村里,给养殖大户们免费开展培训,从用肥、用药到防病,村民们都成了养殖高手,养殖收入也提高三成以上。

  在距离鄂州市东港明天生态园约半小时车程的梁子湖区沼山镇东井村,吴志峰于2021年在这里成立渔樵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武昌鱼及特色鱼类精细化养殖。

  “过去养殖户希望鱼越肥越好,现在我们要给鱼‘减脂增肌’。”吴志峰说,规模化、人工化养殖缩短了武昌鱼的“成长周期”,却弱化了“运动量”。

  吴志峰决心重塑武昌鱼原生态水环境——“中药调理房”:用中草药代替抗生素,给鱼做“亚健康调理”;“吊水特训营”:模拟长江水流,让鱼每天“游泳打卡”;“激流冲刺池”:涡轮装置造出人工激流,相当于给鱼装了水下“跑步机”。

  “瘦身后”的武昌鱼,收购价从每斤10元跃至18元。2024年渔樵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直供高端市场的活鱼突破200万斤,全产业链产值达3600万元。

  从2004年建立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武昌鱼原种场以来,鄂州持续深耕武昌鱼产业,形成了育种、养殖、加工、销售、文化推广的武昌鱼全产业链。

  位于鄂州市鄂城区的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是鄂州首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拥有300亩的武昌鱼养殖示范基地,合作社配套水面12000亩,这家企业同时也是鄂州市规模最大的武昌鱼加工企业。

  “这几年,我们积极响应号召,加大技术投入,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开发了武昌鱼休闲食品,每年加工武昌鱼1000余吨。”企业负责人刘继平说。

  在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强大运力加持下,武昌鱼农副产品迅速飞向世界各地。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航线越来越多,运力不断提升,直接帮助我们拓宽了产品快速运输渠道,打开了省外鲜活农产品市场。”刘继平兴奋地说,花湖国际机场助力鄂州武昌鱼“游”向各地市民餐桌,其航空货运总量已突破10吨。

  目前,鄂州市武昌鱼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全市拥有武昌鱼加工企业130余家,年加工武昌鱼超3万吨,带动1.5万户渔民增收致富。

  不久的将来,鄂州武昌鱼还将开发鱼露、蛋白肽等精深加工产品,融入鄂州大健康产业。届时,鱼肉计量单位将从大宗商品的“吨”转向生物制品的“克”,其中富含的Ω-3蛋白,使其单位克重溢价达传统产品的20倍。

  2025年3月,鄂州《振兴武昌鱼品牌三年行动方案》掷地有声,锚定“500亿产业链、300亿品牌价值”的宏图,这条被易伯鲁教授定名为“团头鲂”的武昌鱼,正从历史深处奋力游向现代产业的金色岸线。

  文化之魂——

  前世今生都为“鄂”代言

  “武昌鱼”这个名称,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吴国重臣陆凯劝阻吴嗣主孙皓迁都武昌时,曾引用当地的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以后各朝代百余首诗词里常见武昌鱼的身影。

  游弋于历代文人雅士诗词中的武昌鱼,从餐桌跃入诗行,如今又从一道地方特产,渐渐完成向一个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IP。

  2006年,原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鄂州武昌鱼”原产地证明商标;2010年,原国家工商总局认定“鄂州武昌鱼”为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中国烹饪协会为鄂州授予“中国武昌鱼美食之乡”;2020年,“鄂州武昌鱼”获评湖北省优质区域公用品牌;2023年,“鄂州武昌鱼”喜获第四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地理标志展示品鉴活动金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2月16日,“武昌鱼”杯鄂州首届乡村旅游楚菜大赛暨中国武昌鱼“百味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挑战赛上,鄂州以武昌鱼的155种做法挑战新纪录成功。

  武昌鱼是鄂州载入史册的美味,也是鄂州破圈而上的文化代言。

  当香港文化节上的鱼形剪纸文创单日售罄,当武昌鱼邮票为城市品牌价值加持,这条鱼完成了从食材到文化IP的蜕变——其品牌价值评估已达83.6亿元,衍生出包括武昌鱼AR明信片、孙权宴宾漫画等十余类文创产品。

  “鄂州正以‘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打造‘武昌鱼+’城市IP。”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方勇利介绍。

  2025年春,“武昌鱼”与“才饮·长沙水”实现品牌战略联姻。一道新菜“长沙水汆极品年份武昌鱼”的亮相,让“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词意境生动再现。长沙水业集团拥有国家一级水源标准,鄂州武昌鱼则拥有从种苗繁育到航空冷链标准化体系。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下,两地共塑水产标准、共推非遗IP。这场湘鄂联袂打造的文旅盛宴,为产品附加值提升创造无限空间,既是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3月13日,鄂州市发布“武昌鱼”区域公用品牌全新视觉标识及五大标准体系。全新LOGO以“团头鲂”生物学特征为设计蓝本,蓝白主色调勾勒出“江湖润泽”的生态基底,跃动造型展现产业活力,这不仅是品牌形象的升级,更是对武昌鱼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现代化呈现。

  5月18日,武昌鱼故里非遗展销馆内华灯璀璨,市委书记孙兵按下启动球,宣布武昌鱼品牌全国推广计划正式启动。

  现场发布的武昌鱼“一红一白一金”经典菜品,将清蒸的鲜嫩、红烧的醇厚、香煎的酥脆,凝练成独特的味觉IP,为武昌鱼产业注入文化灵魂,让其在舌尖上、在诗意里、在现代文明中同时绽放魅力。

  7月5日,武昌鱼品牌文化中心在北京正式亮相。这里可尝鱼鲜,可观展览,沉浸式体验武昌鱼1800年的历史文化。以北京为支点,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将开启武昌鱼品牌推广联动计划。

  一鱼动,风生水起;一业兴,虎跃龙腾。

  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孪生姐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才能让文化更有烟火气,传承更久远。目前,鄂州正全力建设樊口武昌鱼公园、梁子湖生态博物馆,复原武昌鱼“九十里长港洄游路线”,不仅再现《水经注》记载的樊湖(梁子湖古称)与长江的连通水道,还将串联精品旅游线路,构建从长江到梁子湖的生态文化走廊。届时将吸引八方来客,共享文化盛宴。

  未来,鄂州将打好“品质牌”,制定武昌鱼系列标准体系,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品得安心;打好“文化牌”,深挖武昌鱼的历史底蕴,转化武昌鱼非遗文化,重塑武昌鱼经典菜系,全方位讲好“武昌鱼故事”;打好“创新牌”,以长港河城乡融合发展引领带为纽带,推动武昌鱼生产、加工、营销和文旅深度融合,让传统产业焕发全新活力。

  全媒体记者 刘莲珍 曹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